第三百一十章 鲲鹏一举,不及千里而愧

第二卷

面对即将袭来的严寒,李世民此时也果断的下令班师还朝。

他先令人将辽东、盖州、白岩城的百姓迁往内地。

随后又在九月十八日降诏:

班师。

班师当天,李世民在安市城下大阅三军,以耀军威。

整个安市城内偃旗息鼓,鸦雀无声。

片刻后,梁修元登上城头,拱手向太宗拜别辞行。

对于梁修元的做法,李世民也甚为欣赏,对他勉励一番后,又赐绢百匹。

随后,他又命李勋、李道宗率兵四万殿后,大军遂班师回朝。

一路上,唐军没有遇到任何敌军的追袭。

九月二十日,大军至辽东城;

二十一日又顺利进至辽水;

看着大军从辽水石桥而过,再看着水面上的暗流汹涌,两旁的泥泞沼泽、瘴气弥漫。

李世民对身边韩衞感慨道:

"辽水之险,尽被国师建筑的石桥所破。"

“我有国师,幸甚。”

“承乾有国师,幸甚。”

十月初,大军行至渤错水(今辽宁海城县西北),暴风骤起,大雪盖地。

幸亏将士们都身着棉衣,才避免了被冻死的厄运。

纵然如此,李世民依然是令人在道旁点起无数堆篝火,保证将士们的安全。

他则和韩衞众人站在一旁,静候将士们行军。

看着将士们身着棉衣的抖擞身影,他看着韩衞再次感慨:

“辽东严寒,尽被国师所发明的棉衣所祛除。”

“将来二次东征,或许就是承干和你的任务了。”

韩衞这才明白李世民话里的意思,也是正色回道:

“必不负陛下重托。”

十月十一日,御驾至营州。

至此,唐军算是基本完成了撤军任务。

而到达营州后的李世民,也是立刻开始着手消除,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
命人将带回的阵亡将士的骸骨集中在一处,设太牢祭奠这些英灵。

期间亲自撰写祭文,并亲自吟诵,吟诵中不时因为痛哭而中止。

参与祭拜的营州烈士父母,无不都失声痛哭不止。纷纷说道:

“陛下为我战死的儿子而哭,他虽死犹荣。如果将来还要打高句丽,我还会让我的孙子去参战。”

对于所有战死的士兵,李世民也当场下令:

“加封爵位四级,让子孙世袭。”

次日,李世民开始奖赏活着的有功将上。

对于此番征丽有功者,他一律予以加官进爵之赏。

尤其是在‘驻跸山之战’一举成名的薛仁贵,他更是青眼有加。

特地将他唤到身边,亲加鼓励:

“当年随着我东征西杀的将领们,如今都老了。”

“我一直想提拔一批年轻的后进骁勇之士。”

“现在看来,没人比得上你。我对于得到辽东没有什么高兴的,但是却对发现了你这个人才而高兴万分呐!”

说完,加封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。

十月十三日,李世民又召集营州刺史、父老及契丹、奚族酋长,举行庆功宴会,赏赐缯、锦、绫以万段计。

显然这个举动就是在笼络边境百姓及各族人心,以便为下次东征高句丽打好基础。

将一应事务处理完毕后,太宗又起驾继续向定州前进。

二十一日,他在归途上与前来迎接的太子李承乾相遇。

而直到这时,韩衞才告知他李承乾骨折的事情。

李世民看着从马车上下来,一瘸一拐的李承乾,不由感慨道:

“承乾,你已经越来越有我当年的风范了。”

“等回到长安,我会再给你安排名师,好好教导与你。”

李承乾闻听,也是热泪盈眶,挣扎着起身,奉上手中的战袍说道:

“父皇,出征之日,你说等凯旋归来之日再换战袍。”

“现在,你身上的战袍已经破烂不堪了,就请换上新衣吧。”

李世民闻听,这才披上了新的战袍。

十一月,李世民到了幽州,城内还有上段时间先行押到的高句丽百姓,1。4万人,本来打算用他们赏赐有功将士。

但后来李世民又觉得这样做会使他们家人离散,于是令民部评估价值。

用国库财物奖励将士,而将这些高句丽百姓赎身为民。

所以当他到达幽州时,这些高句丽百姓一齐来到城门前迎接。

当他们从远处看到车驾徐徐而至时,便忍不住一齐向李世民欢呼拜舞,以表谢意。

贞观十二年三月,终于回到了长安。

进城之前,李世民特地令人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凯旋仪式,并组织在京的蕃族酋长及京师士民夹道欢迎。

当长安百姓看到了威武雄壮的唐军阔步进入城门时,忍不住开始山呼‘万岁’,赞颂李世民的神勇无敌。

。。。。。。

亲征之役犹如一幕大戏,跌宕起伏。

回想一路之上,唐军虽然撤兵匆忙,而且路途多有艰难,却没有一个丽军敢出面骚扰阻拦,显然是因为‘驻跸山之战’让丽军吓破了胆子。

能成功撤回,主要有两个原因:

一是李世民在严寒之前果断地下令班师。

二是驻跸之战瓦解了敌军的斗志。

如果不是这两条,那唐军只怕会在辽东遭受重大损失了。

而一旦唐军受损,则唐朝就必将面临四面环敌的局面。

薛延陀、吐蕃、西突厥必然都会趁势入侵。

唐军刚刚营州,吐蕃便来使相贺,从这裏可以看出,吐蕃肯定一直密切关注着辽东战事。

再加上两国在边境上多有摩擦,所以也可以推断:

假如征丽唐军的灭于辽东,吐蕃必然会与薛延陀、高句丽一道大举进犯中原。

而后,朝中众臣联手上书李世民,奏说此次亲征之役巨大影响:

其一,亲征之役极大地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;

其二,消除了高句丽人自隋丽战争以来,对中原的心理优势。

其三,瓦解了高句丽人的斗志,增强了高句丽民族对大唐的认同心理。

其四,遏制了高句丽南下扩张实力的图谋。

其五,维护了唐政权在整个“中华册封体制”内的权威。

奏疏的最后一句是:

鲲鹏一举,不及千里而愧;燕雀数纵,直达数丈而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