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8章 准备朝阳门阅兵

正文卷

第118章 准备朝阳门阅兵

一番惊心动魄过后,宝钗已是瘫软在夫君怀中,白腻的脸蛋儿酡红如醺,眉眼间流溢着一丝妩媚之意。

从最初把着,到最后干脆直接挂着,千姿百态,尽显淑媚风情。

沈沅抚着怀里粉润滑腻的娇躯。

“莺儿,去端杯茶来。”

听闻姑爷吩咐,莺儿这才从懵然中回过神。

少女应声而去,小步噔噔间,分明感觉有些许不自然,不由拢了拢。

莺儿端来茶,垂眸含羞,伸出白嫩藕臂,将杯子递去。

沈沅接过茶盅,送至宝钗唇边,温声道:“妹妹喝口茶。”

怀中丽人吐气如兰,仍有些未缓过来。

愣了一小会儿,才微张开檀口,抿着杯沿,吮饮起来。

小半杯茶水喝下,宝钗终是缓过神,更觉羞不自胜,将螓首埋入夫君怀里。

沈沅帮妻子收拾好,披上薄纱,抱至床榻躺下,盖好锦被。

俯身轻吻了下那红晕脸蛋儿,怜惜道:“为夫有些不知节制了。”

宝钗轻揺螓首,素手抚着仍有些微胀的小腹,玉容带着微笑道:“我想早些怀上沈郎的孩子。”

其实对此,丽人芳心也是欣然的,夫君对自己这般痴缠,何尝不是情深的体现。

“妹妹是喜欢男孩还是女孩?”沈沅轻抚过丽人的红润脸颊。

宝钗很认真的想了想,又抬眸盯着沈沅看了一会儿,带着梨涡微笑道:“男孩和女孩都喜欢,沈郎生的这般好看,孩子定也会好看。”

沈沅又捋了捋娇妻的额前秀发,微笑道:“我的夫人才真真是好看。”

就这般温言软语聊了一会儿,宝钗就沉沉睡去,柔润唇角始终噙着幸福的笑意。

时光如水,岁月如梭。

元祯十七年,六月初五,终是到来。

这注定是非同寻常的一天,今日是天子四十八岁寿辰。

元祯帝在三十一岁那年,以特殊的方式登上了皇位,至今已在位十七年矣。

十七年来,这位皇帝日夜勤政不怠,虽未有什么绝世之功,但也是尽己所能,维持着大周的稳定与和平。

今日整个神京城都因天子寿辰,沉浸在喜悦之中。

除此之外,还有一则消息,也已提前通过告示,让神京城的每个百姓知晓。

天子会在今日上午举行阅兵,至于阅兵相关的细节却未曾披露。

百姓因而对此更多了些猜测与期待,毕竟距离上次阅兵演武,已过去了好些年头。

天刚拂晓,沈沅就离了沈府,在亲卫扈从下,骑马驰往新军卫大营。

此刻,军营之中,岗哨严戒,灯火通明。

沈沅进入营内,黑甲着身,腰悬宝剑,沉步走上营台。

微风拂过芝兰玉树的刚毅面庞,耳边发丝飘动,伴随着甲胄铿锵之声,少年此刻尤显英武。

他看了眼身旁的冯紫英江凡诸将,锐意的眸光又扫过下方五千将士。

“大人!”

在冯紫英等人的带领下,全体将士恭敬见礼,伴随着齐刷刷的兵甲之声,响彻整个军营。

沈沅点了点头,沉声道:“全军听令,用罢早饭后,整军列阵,前往朝阳门。”

“是!”新军卫上下皆神情激昂。

见着这般士气,沈沅颇为满意,此时也无需说太多话来鼓舞。

经过数月的整训,以及之前剿匪一战的洗礼,他能感觉到每个士兵都有了明显的蜕变。

数月前,他们有的遭受排挤,在五城兵马司干着杂役;有的空有热血,在坊间无所事事

而现在,他们即将迎来当今天子的检阅,他们必将携剿匪之势,以最刚毅勇武的姿态,出现在全城神京百姓面前。

沈沅看向左侧的冯紫英,吩咐道:“埋锅造饭,待到辰时,整军列队,擂鼓进发。”

冯紫英领命而去。

沈沅又看向右侧的江凡,确认道:“一切是否准备就绪?”

江凡正色道:“大人放心,都已准备妥当,定保陛下无虞。”

及至辰时,东乌初升。

“隆隆.”

密集的鼓声在新军卫大营响起,震荡在所有将士心中,让人热血沸腾。

冯紫英诸将闻鼓而动,按照之前训练的方阵,急速整编好军士。

“出发!”

随着主帅沈沅沉声令下,全军浩浩荡荡,整齐肃杀,向着神京城东的朝阳门行去。

沈沅也翻身上马,在十数名亲卫的扈从下,领军前行。

此时,朝阳门外。

十数万神京百姓,已提前聚集在城门外两侧的空地上。

左右人群密密麻麻,一眼望不到尽头。

十数年难得一见的盛况,没有人愿意错过,要不是场地站不下,恐怕全城百余万百姓今日都会出现在此处,真正意义上的万人空巷。

“你们说今天这阅兵,到底是检阅哪支军队?”

“那还用说,除了京营十二营团,神京哪还有其他军队值得咱皇上亲自检阅的?”

“说的也是,纵观大周历次阅兵,除了京营之外,就是那些大胜而归的边军将士了,最近也没听说哪边打了胜仗,那今天唯一能检阅的便是京营了。”

这时,有人脑中闪过灵光,疑声猜测道:“你们说,有没有可能是.”

“是什么?”

“沈状元的新军卫。”

那人说完,随即又摇了摇头,自己否定道:“应该不是,皇上应不会仅为了这一卫军士,就举行如此盛大的阅兵。”

“嗯,不可能,绝对不可能。”

虽然,新军卫前不久刚刚以雷霆之势扫除了京畿匪患,但没有人相信,仅凭这点功绩,皇帝会特意为此举行阅兵。

与此同时,朝阳门城楼上,此刻一杆大周红缎面黑字旗,随风猎猎作响,四周旗幡如林,锦衣卫持刀戒备,气象森严。

朝阳门是神京城最大的一座主城门,门宽十丈有余,恢弘大气,相应的城楼也是异常宽阔,足以容纳上千人。

城楼正中间,是前来观礼的皇族,连太上皇也亲临,此外,还有大皇子高岭,二皇子高峻,三皇子高岩,四皇子高岳,以及忠顺亲王等宗亲。

城楼靠左侧的位置,则是坐着文武百官,其中有首辅杨言之、次辅孙兴昌、兵部尚书余潜、礼部尚书周宪、金陵巡抚江仲年等文官重臣,还有北静王水溶、南安郡王郑崇、忠靖侯史鼎等四王八公十二侯一干武勋,此外,神武将军冯唐、京营节度使王子腾、贾政也在。

城楼右侧,则是吴贵妃、周贵人等元祯帝的宫妃,以及朝廷重臣的女眷,贾母、王夫人等也在其中,就连宝钗、黛玉、湘云和三春几位姑娘也跟来了。

女眷这边,因为有各自宫女、丫鬟嬷嬷打着帏幔遮蔽,倒成了一块相对独立的私密区域。

这些人里,要说心中最期待的,当属钗黛云这些姑娘们,但要说今天谁最开心,就该是元春了。

元春以吴贵妃的女史身份前来观礼,她对阅兵倒不怎么在意,却极期盼见着自己的家人。

“过去吧,你应该也有许多年未见着家里人了。”吴贵妃微笑道。

自打上了这城楼,她就注意到元春垫着脚尖眸光四处搜寻,自然知道这姑娘在找什么。

元春闻言,芳心大喜,朝着吴贵妃躬身一福,感激道:“谢娘娘恩典。”

“去吧。”吴贵妃笑道:“代本宫向贾府老太太问个好。”

吴贵妃虽说地位尊荣,但这些年也不得元祯帝宠幸,是元春相伴左右,陪着她渡过了无数个孤寂的日日夜夜,在她心中,早已将这个端娴文静的姑娘当成自己女儿般看待。

元春欢喜着应了声,就有些迫不及待向贾府女眷那边而去。

快步来到贾母和王夫人近前,就大礼拜着,唤道:“老太太,母亲。”

正与几个姑娘说话的贾母,闻声凝眸望去,就是愣了下,鼻头一酸,眼泪婆娑起来,颤声唤着:“大丫头”

一旁王夫人,捏着手帕,看着多年未见的女儿,也是落下泪来。

宝钗、黛玉、湘云、迎春、探春、惜春等人见着这一幕,呼啦啦的纷纷离座起身,围拢过来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