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6章 再见彼得罗夫

正文卷

第126章 再见彼得罗夫

后来,林辰通过各种渠道,了解到了苏军在哈尔科夫的最终结果。

8月23日拂晓前,哈尔科夫完全解放。

苏军以在别尔哥罗德—哈尔科夫方向胜利的反攻,结束了库尔斯克会战。

苏联最高领袖激动的表示:“卫国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已经结束,接下来就是苏军大反攻的时刻了!”

为此还专门在莫斯科广场上以224门礼炮鸣放20响,

(1943年8月5日,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解放之后,苏联的所有广播电台播放了最高统帅部的嘉奖令。接着124门炮在莫斯科鸣放礼炮12响。以后每取得重要战役胜利,方面军都会申请莫斯科鸣放礼炮。

于是鸣炮制度开始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规制:一级礼炮:当解放苏联各加盟共和国首都(基辅、明斯克)、外国首都(华沙、维也纳),或庆祝其他重大事件(易北河会师,干碎关东军)时,由324门火炮鸣放24响,一共23次。二级礼炮:解放大城市,消灭敌方重兵集团和突破重要防线等军事行动达成时,由224门火炮鸣放20响,共210次。三级礼炮:解放交通枢纽和大型居民点时,由124门火炮鸣放12响,共122次。

最顶级的当属1945年5月9日欧战胜利,这一天,1000门火炮齐鸣30响。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,莫斯科共鸣放礼炮350多次,平均下来每隔一天就来一回,)

德军在这次会战中遭到了彻底失败,损失约36万人(其中阵亡约10万人),坦克损失约1500辆,飞机约1000架。

哈尔科夫的胜利为解放整个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。两个方面军为此也花费了重大代价,南方集团军群各参战部队均已十分虚弱。

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在8月27日仅剩66辆完好的坦克,占原来总数的12%。至于近卫坦克第四旅的情况,也就可想而知了。

不知道这些昔日的老朋友能不能在这场血与火的战斗中活下来。

在莫斯科等了很久,一直迟迟没有等到安东诺夫的电话,说实话,他也有点发毛,这算啥意思?一次进攻上的失误(其实一定要说失误恐怕也算不上),就如此大变脸?

一直等到了8月底的一天夜里,林辰终于接到了参谋总部的召见,依旧是有人来开车接他,不过这次不是安东诺夫少校了,而是一位不认识的小伙子,看军衔是少尉。

通过层层安保设施,他们一路畅通抵达了总部办公大楼。

还是这座房子,还是这间办公室,彼得罗夫大将与安东诺夫中校已经坐在里面等着自己了。

林辰心说坏了,这种场景一看就是要布置给自己一个大难题,

果然,两人先是一唱一和的肯定了林辰的功劳,凭借林辰指定的位置,他们的部队在收复哈尔科夫等地后,派专人去那里把苏军内部通敌的信件及相关证据取了回来。

然后一大堆人都被抓了,这些人潜伏的非常深,对苏军的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。

领袖阅后直接就是下令把这些吃里扒外的家伙全部送交军事法庭,等待他们的必将是军法的严惩。

林辰听后只是淡然的点了点头,

两人见他没有丝毫的反应,只能继续往下说,“考虑到你提供这些情报的价值,所以和你战场上的失误功过相抵了,你有没有意见?”

这话其实有点类似前世里领导对下属说,伱还有什么想说的?其实真不是让你说什么,人家都定了调子,你还说什么?说了还有用么?

“没有意见,感谢长官对我的厚爱!”林辰立正敬礼。

“不要站起来,坐坐坐,轻松一点,我们都是老熟人了!”彼得罗夫大将露出了和蔼的笑容。

林辰心想,正题来了!

“林辰上尉,你觉得现在战场上什么武器最厉害?或者说威力最大?”彼得罗夫大将提出了一个问题。

林辰心里略一思考,就给出了自己的答案,

“目前对德军威力最大的武器,应该是我们的炮兵。”

林辰这么说其实真的没毛病,苏军跟德军差别最大的地方就是火力优势,在整个二战中,如果炮兵分等级的话,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:

第一类,仅仅对威胁极大的目标进行火力压制,比如东亚战场上的那支军队,

第二类,配合观测气球等设备,对敌军阵地进行重点轰炸,比如德军的盟友之一,日军。

第三类,凭借先进的炮兵装备,加上炮兵高素质,对敌人进行全面压制性射击,这就是德军。

第四类,精度虽然不高,但重在火炮数量,反正用火炮反复轰炸,直到轰平,这是苏军。

第五类,也就是二战里把炮兵运用到了极致的军队,炮弹不限量,直接把目标从地图上抹去,那是美军。

“我们的炮兵虽然被誉为战场之神,但说实话,对德军的威胁还算不上最大。”彼得罗夫笑了笑。

“那应该是英美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吧?只要几百架轰炸机过去,德军的一个城市就被抹去了。”林辰继续回答。

“战略轰炸目前的效果还不明显,德军的防空部队还很强大。”

“除此之外,我实在想不出来了。”林辰其实还想回答是不是古斯塔夫炮之类的超重型武器,但连战略轰炸都不入老将军法眼,这种还是不提的好。

至于其他的,他也不敢说啊,因为在这个时代,还没几个人知道有那种武器。

彼得罗夫朝安东诺夫使了个眼色,

安东诺夫这才一脸凝重的对林辰说道,“我们收到可靠的情报,德国人正在研制一种可怕的武器,叫做原子弹。”

听到这个消息,林辰瞬间傻眼,不是说这种武器被盟军炸毁了么?

看到林辰的震惊,安东诺夫解释道,“确实,在1942年的时候,盟军对德军的秘密生产基地进行了破坏,但如今得到情报,德军的这个生产基地再次启用了,而且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!”

“那派轰炸机去把它炸了不就行了?”林辰有些不明白,这些都是机密内容,一般人并不清楚。

“没有那么简单,维莫克化工厂坐落在挪威小镇维莫克附近的巴伦山上,四周为丛山所包围,使用飞机进行直接轰炸是不现实的,那里终年被云雾遮挡,而且地形极其复杂,当初英国人试了一次,结果连工厂的影子都没看到就被全部击落了。”

彼得罗夫大将终于按耐不住,对这些细节问题进行了补充,

“盟军不可能反复对其进行轰炸,成本高不说,而且会进一步引起德军的警觉,加强那里的防御力量。所以必须要一击必中!”

“英军在1942年的破坏行动,代号‘燕子’,采取的是空降作战方式。不过那次破坏的很不彻底,这才给了德国人死灰复燃的机会。”

林辰听后略一思索,“这种武器的破坏性很大么?”

他必须要装一装小白,不然很容易露馅。

果然,彼得罗夫大将听到林辰问后,一本正经的回答,“据说这种武器可以改变二战的局势,甚至可以让我们流血牺牲换来的优势瞬间荡然无存!”

林辰十分震惊,他当然不是为了对方能说出原子弹的威力,而是这种武器从来没有实战过,彼得罗夫大将怎么知道?

除非,苏联也在搞这方面的试验!

彼得罗夫大将还以为林辰不信,于是继续补充道,“虽然这种武器没有实战过,但我听过我们的科学家说起过,这种主要是通过核裂变产生能量的武器,只要一枚,就可以让我们一个方面军彻底消失。你说,我们伟大的苏联有多少个方面军?”

林辰并不怀疑他所说的,这还只是初期的原子弹威力,发展到后来,甚至百倍于此。

“实话告诉你吧,我们也在研制这种武器。”彼得罗夫大将终于说出了底牌,没办法,要人家卖命,难道不告诉人家点干货?

林辰并没有吃惊,这时候继续装就有点作了。

“你知道?”这下轮到彼得罗夫吃惊了。

“我不知道,但对于您能把这种武器的威力描述的如此准确,就不难推断出来。”

“哈哈,果然是个聪明的孩子!看来我们并没有选错人!”彼得罗夫大将哈哈大笑起来。

“我们的研制遇到了瓶颈,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能从那里弄到资料,如果能把他们负责这方面的专家斯皮伯格博士抓来那就更加完美了。”安东诺夫在一旁补充道。

“德国人的专家,他们的家属都会受到严格的‘保护’,即使真的抓来了,他们为了家人,也绝不会为苏联效力的。”林辰明白,这种国之重器,相关的防备措施肯定会十分到位。

“确实,所以我们需要制造他死亡的假象,只要他是为国捐躯,那么德国不仅不会为难他的家人,反而会优待,等我们打败了德国,再去接出他的家人,这样就非常完美了。”

我艹,林辰心里不由对苏联的情报部门如此大胆的“高招”所震惊,这确实是个好办法,不过他们提出要在战后去接人,那时候到底是死是活谁说的清楚?

如果活着,那接过来算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诺,如果死了,那么这名专家肯定会憎恨德国,更加死心塌地的卖命。

好一招“一石二鸟”。

“可是要完成这些工作,难度是非常大的,恕我直言,这几乎就不可能!”开玩笑,这种地方经过了英国人的偷袭,防卫肯定是严密的要命,还要偷天换日,这怎么可能?

“确实,要实现我们刚才说的这些,难度无疑是巨大的,但我们既然把你叫来,必然是有一定的胜算的。”彼得罗夫看了一眼安东诺夫,示意由他来继续说。

“还记得‘夜莺’吗?”安东诺夫笑了笑。

林辰当然记得,没有斯普兰茨中校的帮助,自己根本就出不了第九集团军司令部。

“记得啊,但这跟我们的任务有什么关系?”林辰不解,他只是一名国防军中校,还能提供去那里的方便?

“哈哈,你恐怕不知道,‘夜莺’已经晋升为上校,并出任维莫克化工厂的防卫司令。”

“什么?”林辰彻底震惊了,眼睛瞪得老大。

他当初放自己走了,不仅屁事没有,反而还升职去了这么重要的地方?难怪苏军会知道这些消息,哎呀,这可真是要害里放进了一根针啊!

突然他想起了前世看过的一部谍战剧,里面有句经典的台词:一心为党国效忠的提不上去,反而是卧底间谍都提拔了!

看到林辰如此表情,安东诺夫得意的解释道,“你离开后,他找了个借口把责任归结到了罗兰那边,罗兰被处决了。然后他因为在第九集团军撤退过程中立功,被德军最高领袖点名表扬,也因此被当做心腹,安排到了那里任职。”

不用说,能在第九集团军残部撤退中立功,肯定是这边给他的消息,从而让他“准确”的判断出了苏军进攻方向,让莫德尔得以全身而退。

苏军这边真可谓大手笔,宁可放过一支德军集团军的残部,去换来这个机密,绝对是划算的买卖。

如果这边早一步研制出来,德军还有什么抵抗的余地?二战估计都提前结束了。

安东诺夫向林辰介绍了他们的作战计划:

“之前英国人的计划是先往巴伦山空降数名突击队员,待这些突击队员到达工厂附近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后,再派突击小组与其会合,从而一举将化工厂炸为灰烬。

只是后来计划赶不上变化,出了点纰漏,最后只能把德国人试验的关键——重水给毁了。”

他指了指展开后的地图,

“我们这次充分吸取了英国人失败的教训,你带领突击队从巴伦山以北50公里处的一座水库空降下去,然后利用空投的橡皮艇离开水库,前往巴伦山卫戍区,换上给你们准备好的德军服装,在‘夜莺’的接应下混入工厂守备部队。”

“虽然有‘夜莺’的接应,但万一德军大本营来人呢?那不是一下就露馅了?而且还有如果要造成德军专家死亡的假象,我们要有一具跟斯皮伯格差不多的尸体,只有这样才能蒙混过关,德军的情报部门也不是饭桶啊。”林辰提出了自己的担心,这些操作看起来似乎非常可靠,实际上到了现场后变数极多,一旦出现变数,迎接自己的就是死亡。

“这个你不用担心,德军大本营轻易不会来人,除了他们的装备部部长阿尔伯特·施佩尔会偶尔来一次,除此之外那里是绝密地区,不让进的!至于尸体,我们已经给‘夜莺’下达过指示了,他表示可以搞定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