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的汉城以南,完全都是汉民的天下了,除了那些帮佣的朝鲜人之外,几乎看不到原本的土着居民。
这裏就是江峰系统的民政核心华州,这裏有对江峰最忠心耿耿的民众和军属,现在军粮供应和各种物资的供应,已经是渐渐的从这裏收取和采购。华州太守府,实际上还是按照大明知府衙门的设置。
不过关于民户的划分,还是一切从简的按照民衞的划分当作自然的区域来进行管理,也就是所谓的五十五民衞,当然了现在的人口已经是达到了将近六十万,所以有一百二十衞,已经是相对的繁琐。
刘顺骅又是裁撤了民衞,设立镇,十民衞为一镇,一切按照民衞的官衔制度管理。不过居民们已经是习惯了某某衞,某某衞的称呼,已经是某些地点的称呼了。
在民衞的腹地,第三十三衞就是设立在这裏,不过周围的居民对于这个民衞总是有所防备和隔阂。
江峰民衞的居民大都是陈聋子和刘十三变乱的时候,从山东裹挟或者是欺骗过来的流民安置下来,虽然从前不认识,可是大家毕竟都是山东一省的民众,彼此之间还是有些亲切感在裏面的。
而且时间一长,在这裏住的习惯了,倒也感觉不出这裏和山东到底有什么区别,周围的四乡八里都是说着山东口音的乡亲,一切都是差不太多,自然不会有什么区别。
只有三十三衞的这裏奇怪非常,这裏的人除了山东人,操着北直隶,辽镇,南直隶,浙江,甚至还有福建口音的人在。
在三十三衞裏面,在地裏面干活的大多都是妇孺老弱,而其他的民衞基本上都是壮丁下田,好在是畜力比较丰富,倒也可以应付过来,若说是此处缺乏男丁,倒也不是,时常看着剽悍精壮之辈在这裏进进出出,这些人各个挎刀带剑,若是按照老人们的话说,这些人看起来可不像是什么好人。
各民衞各镇都有团练,而且经常有江家军的例行防务巡视在这裏,带刀带剑倒也不稀罕,不过三十三衞的人明显不是那种军队或者是团练的模样,以华州的细密严酷的治安系统,偏偏对这个民衞的情况不闻不问,大家心里面都是感觉到有些神秘莫测,平日就算是谈论也不愿意多谈。
刘十二是华州都督府的司马,其实是作为谋主存在的,都督府主要是军政,不过刘十二却对这个三十三衞有完全的管辖权。
各地的绿林草莽豪杰,那些一直是受江家军资助,并且是提供情报的人,而且还有一些江峰豢养的做些特殊事情的人物,都是放在这裏。
原本在登州的时候,北直隶,山东,南直隶,浙江,福建,沿海这一线的已经是通过酒楼,商铺,绿林,走私,私盐和海盗等等脉络串联起来了一张网络,自从离开大陆来到朝鲜之后,江峰为了更加方便和稳固的控制这些人,索性是把他们的家眷也是接了过来,当然,若是死心塌地跟着江峰做,为了将来博取一个富贵的,家人送过来也就是无所谓了,最起码也是免除自己的后顾之忧。
还有那些不情愿把自己的家人送到华州来居住的,因为谁都是知道,若是送来的话,等于被江峰牢牢的控制住了。
不过这些不愿意的,刘十二的处置雷厉风行,有价值的,往往是半夜裏面家里就被几十个人围住,家小蒙上眼睛丢在马车上,运送到港口装船出海,若是没有价值的,直接就是灭门,全家地下相会。
来到朝鲜居住的这些细作家小,开始的时候不习惯,不过随即就知道这裏的好处了,他们可都是按照军属的标准配给和对待,从前自己的孩子兄弟的,在外面做哪些为非作歹的事情,家里天天担心,总是害怕会有什么好歹,有时候,家中人还想,这样的混帐还不如死了干净。
被带到或者被绑到朝鲜来的时候,更是在肚子裏面骂了自己的子女兄弟千万遍,心想你在外面伤天害理就是了,这下子还把家人连累,真真是要被天打雷劈。
不过过了几个月,在这个大山寨(几乎这些没有跟江家军真正打过交道的人都是这么认为,这裏不过是一个大强盗的寨子而已)生活颇为的方便,不仅是有田地,牲畜的免费配给,还有种种的照顾。
而且从前自己以为的要天打雷劈的子弟,居然是拿着别人的饷银做些事情,说起来也算是在这个山寨裏面做“锦衣衞衙门”之类的行当,尽管他们的想法颇为的别扭,因为既然是“强盗的山寨”就不可能有什么“锦衣衞”,不过看自家的子弟,回到民衞的时候,穿着的是官衣(当然回到大明的时候要换平民的服装),心里面还是有些自豪感觉的。
这些人或者是原本的绿林黑道人士,或者是民间招募的武功高强的人士,受到华州司马的管辖,在都督府裏面的正式称呼是‘司马从事’,意思是辅佐华州都督府司马刘十二做事的官员,最基层的待遇等同于军队中管理十名士兵的小队长。
当然,这种特务系统不可能由刘十二独自掌管,这样不管是对谁来说,都不能说是安全,所以司马从事的队伍裏面,有三分之一,是江峰的亲衞队轮换下来的人员,由罗义掌管。
三十三衞其实和在仁川附近,还有华州南北两端的军衞差不多的性质,所以你若是进入这个民衞,也会发现其中的种种不同,各个民衞在初建的时候,也没有什么太过复杂的设计。
在白人和流民裏面,有几个是懂得规划的,在他们的建议下面,每个民衞都是以和其他民衞连接的官道,还有水源为参照物修建的棋盘类的格式。没有什么美感,不过衞生和生活已经是足够了。
三十三衞则有所不同,它本身就是在民衞的腹地之中,地理的位置可以说对于保密和一干的事体来说非常的方便,所以第三十三民衞的形状如果从附近的山上看下去的话,就会发现这不是边上几个民衞的那种长方或者正方形形状,而是一个椭圆形,面积要大于其他的民衞的椭圆形。
而且在这个椭圆的两端,还有两个半封闭的区域。
就如同边上的民衞看三十三衞的人感觉颇为莫测高深一样,在这个三十三衞裏面的居住民户也是看着裏面的两个区域神秘异常。
裏面的区域是依山而建的,其中一个裏面好像是许多作坊在这裏,每天叮叮当当的,要不就是烟火升腾,热闹的很,而且裏面还有些金发碧眼的白人在那里进进出出,时常看到有人乘坐马车进进出出。
开始的时候,这些人看到金发碧眼的白人可真是吓了一跳,不过后来也就是习惯。这处区域周围都是有木栅和石墙围着,有全副武装的士兵把守,无关的人靠近十步之内,就有人厉声的喝叱不允许继续上前。
另一个院子就更奇怪了,说他奇怪倒不是裏面有什么声音和烟火,或者是有什么洋人的进出,这裏只是平平常常的一个大院子,区域倒也是不小,看起来倒像是些富贵人家居住在那里。
不过裏面只是有六七户人家,有些在三十三衞初建就来到这裏的老人还记得,这个院子比另一个区域要晚了半年建立,搬进去的人家好像是分成两户,一户有了二十几口人,一户人丁少,也就是三两个人。
刚刚搬进去的时候,这两家人天天吵架,即便是院子特别大,可是争吵声音还是传了出来,自古国人喜欢看热闹,很多人听到裏面争吵就要过去看热闹,不过这边守衞的士兵各个是背朝院子,也不呵斥那些围观过来的人,只是拿着手中的兵器挥舞一下,这个威胁和警告的意味已经是足够。
往往裏面的争吵过后,甚至会变成要打架的样子,这时候一直是观察裏面动静的军官才大声的制止,或者是派人出去拉架。
这种情况一直是持续了几个月,后来裏面也就是安静了下来,外面军兵的监视也不那么严格了,有些胆大的靠近了观看,还能看到裏面的几户人家也在那里开垦了农田,也渐渐的养猪养鸡。
不过却好像是从来没有做过农活的模样,根据几个眼尖的说,裏面的人也就是一个老头子和其他的几个老人明白些,其他的人都是一窍不通的模样,而且还懒的要命,往往是干了一会就破口大骂。
又过去了一年之后,裏面人都开始勤勤恳恳的忙碌了起来,也没有什么争吵,院子裏面的人也经常有出来溜达溜达,特别是那个为首的老人,很是温和的模样,看起来好像是一个读书人,但是对农活也知道许多。
但是这些人往往是快要出这个民衞的时候,就会有人出来客气的把他们拦回去,看起来就好像是圈在这裏一样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