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谣言反噬

正文卷

第19章 谣言反噬

山上没什么东西了,张大赖一家子不用再上山,张锦玥也开始考虑去镇上做生意的事了。

虽然系统空间里还有人参和灵芝可以拿出来卖,但这种东西卖完就没有了,重新长出来又太久了,总不能坐吃山空。

一到镇上,张锦玥就发现镇上的气氛不对,每个人脸上都很兴奋,议论纷纷。

“听说了吗?昨日墨宝轩的诗会一位学子拔得头筹,借诗赠美人,县令大人颇为欣赏,赏了那学子一套墨宝,还夸两人郎才女貌、天生一对呢。”

“那学子和佳人是谁啊?”

“学子叫邱清泉,佳人是张锦绣,男的俊,女的漂亮,真是羡煞旁人。”

“那可真是令人羡慕。”

“谁说不是呢,不过听说两人先前各自有婚约在身的。”

“啊?各自有婚约那这两人怎么在一起的,岂不是要伤害另外两个人?”有人不屑道。

“非也非也,是那两人先有了私情被发现了,解除婚约也是邱清泉的未婚妻先提出来的,言语之中还多有看不起邱清泉的意思,然后就各自解除了婚约,然后那两个人就飞速定亲了。”

“剩下的邱清泉和张锦绣两个人都被自己的未婚夫(妻)伤透了心,偶有交流但不失礼,慢慢的两人有了好感,昨天更是借着诗会表白了彼此的心意。”

“哇,真浪漫,不过邱学子的前未婚妻也真的是有眼无珠,邱清泉才学过人,人又长得帅,就这还搁着退亲了。”

“谁说不是呢,要不怎么说渣男就该配贱女呢。”

听了这话,张锦玥一时没忍住,笑出了声。

旁边说话的人也注意到了她,问道:“你笑什么?”

张锦玥止住了笑,对她说道:“没什么,就觉得你说得很对,渣男就该配贱女。”

邱清泉是渣男,贱女除了张锦绣还能有谁?她可不擅长对号入座。

那人得了张锦玥的肯定,很容易就接纳了她,把张锦玥拉近了几人的八卦圈子,继续津津有味的讨论起来。

“不是你们是被人误导了,事实并非如此。”张锦玥道。

“啊?”几人面面相觑,张锦玥却不再多说,张锦绣和邱清泉搞这一出明显是冲她和顾云城来的。

大概是因为自己提前看出了两人的猫腻,跳了一回预言家,他们俩的事情不好光明正大的公开了,才会想要借县令大人的权威来让两人定亲这事合理化,同时还借着这公开的在大众面前抹黑他们。

如果这事她发现得晚了,百姓们的印象已经定型,到时候再想纠正过来可就难了,毕竟造谣一张嘴,辟谣跑断腿!

她要怎么反击呢?

邱清泉和张锦绣是借着诗会名声大噪,看热闹的人多才会传播得这么快,她可没有这个条件。要是一个一个却解释,效率低下不说,人们相不相信还是两说。

不知不觉就到了茶楼前,张锦玥灵机一动,有了主意。邱清泉和张锦绣刻意借助诗会,她也可以写个故事,再借助茶楼说书传播出去。

张锦玥借了孙掌柜的纸笔,很快打好了大纲,然后就写了起来。她写的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主要是围绕四户人家,其中书生和一个穷姑娘定了亲,富家公子和富家小姐定了亲,只不过书生和富家小姐看对了眼,经常私底下相会,至于私会内容此处省略两千字。两人情到浓时自然看不惯霸占着对方的人,于是想了一个主意——只要彼此的未婚夫(妻)死了,他们就能永远在一起了。

于是书生和富家小姐各自约了自己的未婚夫(妻)上山,然后把人从山上推了下去。不巧的是山下面是一条河,穷姑娘和富家公子都没死,加上富家公子会游泳,两人得救了。

书生和富家小姐见穷姑娘和富家公子没死,连忙先扣了一顶大帽子,说是两人有了肌肤之亲失了清白,自己则是装成一副受害人的样子,闹着要解除婚约。穷姑娘被自己未婚夫亲手推下了山,心灰意冷得很,就同意了。但她想起书生和富家小姐之间的猫腻,越想越不对劲,认定两人有奸情并说了出去。

这下书生和富家小姐难受了,明明解除了婚约也不能在一起,但很快他们想出了办法,那就是县令大人的诗会。身为本地的父母官,县令大人的话人们都会相信,他们不仅可以洗刷谣言,还能反咬一口。县令大人最初确实很感动,但很快发现了不对劲,一是时间线不对,穷姑娘和富家公子落水才十天,书生和富家小姐就已经当众表白心意,未免太快了一点,这个偶有交流是怎么个交流法?二是既然早发现了穷姑娘和富家公子有私情,为何不抓个正着顺理成章解除婚约,而是以“两人有了肌肤之亲失了清白”这个理由退亲。最后两人诬陷不成,还被县令大人打了板子。

张锦玥一口气写完,就去找说书人老刘了。

老刘看完这篇故事,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一眼,这个故事跟最近镇上传得沸沸扬扬的诗会定情关系有些密切啊。

好奇的问道:“你跟邱清泉和张锦绣是什么关系?你该不会是邱清泉呢个前未婚妻吧?所以事情的真相其实是你写的这样?”

毕竟张锦玥这个故事可比诗会上那两人讲的故事细节多了,有理有据的,看着就让人信服。

张锦玥笑嘻嘻道:“好了,就老刘你最聪明了,快别问了,你今天就说这个故事怎么样?说完我请你喝奶茶。”

“一杯奶茶加一顿饭。”老刘讨价还价道。

“成交。”

“好,爽快。”

这两天镇上因为诗会定情的事热闹着呢,他有预感,这个故事出来了会火。

于是今天来茶楼听书的人又吃了个大瓜,说书人都走了,还像是瓜田里的猹一样,叽叽喳喳说个不停。

他们自己说完还意犹未尽,还喜欢拉着周围的人一起讨论,毕竟诗会上的事大家伙都知道了,是个人都能说上两句。这事辐射出去,知道的人越来越多,第二天来听书的人更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