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7章 限时活动
“子龙败了?”张和是真没想到,会有这样的消息传回来。
赵云这边的骑兵是克制南匈奴的,问题对方根本不和他打。
赵云打过去,他们就跑。
赵云休息下来,他们就过来骚扰,甚至是去劫掠地方。
可以说在短暂的试探之后,赵云的性格已经被他们完全拿捏。
真就吊了差不多一个夏季,以曹操那边五千军队发动袭击……
那么一支军队,从青州过来平原郡,居然没有任何消息传递回来。
但凡知道有那么一支军队在这里,赵云也不会傻乎乎跟过去。
问题也在这里,太史慈要如何在钜鹿郡,知道平原国那边来了一支军队的事情?
拼尽全力调查,知道袁绍的主力在魏郡,这已经是极限。
正常来说,正因为主力在魏郡,太史慈与张和这一路向东,也没有遇到成建制的抵抗。
自然而然的,疏忽曹操北上支援的可能性,当然人家也是悄悄过来的。
思维也有误区,就如同公孙瓒,最困难的时候宁可自杀,把自己的部曲托付给刘备,也不向刘备支援。
与其说是骨气,不如说是犟。
袁绍与曹操的关系也差不多,天下大乱之前,这曹操还投靠过袁绍。
如今反过来袁绍自降身份,向曹操求援,这可不像袁绍的风格。
“目前来说,的确是这样……”杨浪把战报翻来覆去看了几遍,没理解错误。
“早知如此,我应该留在那边的。”马超则随口回道。
不不不,你在那边的话,大概此刻命都没了。
张和看了看马超,心里暗暗吐槽道。
战马和士卒都够,好歹扩充那么大的地盘,尤其如今流民也不少。
招募一批作为士卒,配上好马操练起来……就算这样,短时间内也没办法迅速成军。
好消息是,知道曹操已经率军北上。那么入秋之后,关羽必然要对兖州方面用兵。
同时随着赵汉的塌房,与其联盟的曹操也被影响。
更别说曹操还响应袁绍的求援,北上支援。
当然曹操本身可能无所谓,毕竟他如今也没多少名声了。
比起那些虚无缥缈的玩意,他可能更看重的还是实际利益。
结果没三天,又传来新的消息:赵云被调往汉中镇守,马腾率军支援。
毕竟要同时面对曹操和袁绍,单纯依靠太史慈和关羽可能不太够,于是把马腾调了过来。
最主要的问题,还是赵云损失惨重这点。
就算情有可原,他也需要承担一定的代价。
鄄城之战那次,要说还有刘备可以负责,这次可没人可以给他背锅了。
尤其麾下几乎都是新兵,面对的敌人,又是袁绍和曹操这样,麾下人才济济的诸侯。
最后的最后,还有那么点点刘备对赵云的维护,也担心他会第三次战败。
到时候于情于理,就算不重罚,降职甚至是免职无法避免。
这次只是被调走,官职没有变化,已经是最好的结果。
“身边没个谋士,的确好不方便……”张和有些纠结。
刘备已经下旨,让他全权负责幽州的战事,主要目标是吕布,公孙度是次要目标。
结果诏书下达,没多久赵云出事。
就冀州的战况,刘备总不能又把自己调回去,这也是不得不把马腾调过来的原因。
只是同时面对袁绍和曹操,太史慈和关羽能不能撑得住,张和很担心。
想说要不参一脚,可幽州这边也走不开。
想找个人参详一番,结果发现左右都没人。
荀攸和贾诩,被他分别派到太史慈和关羽麾下,自己身边,如今一个军师都没有。
就算是通过游戏化来‘思考’或者‘谋划’,可游戏化的本身就是‘自己的思维’,所以在有强烈的主观思想情况下,得出的结果也偏向这个。
比如说他强烈希望南下,思考的结果就是‘如何安全南下’,而不是‘是否应该南下’。
“将军何时闷闷不乐?”话说当头,却是有声音传来。
“哦,是德谋啊!”张和抬头一看,原来是阎圃在跟前,“什么时候过来的?”
早些时候随着张鲁投降,之后就在汉中那边任职,没想到如今却是调到前线来。
不过话说回来,演义里面这货,好像是张鲁的谋士来着……
“正好,有些事情,正需要德谋参详参详!”张和当即招呼他过来。
也不废话,把自己的顾虑和想法说出来,想听听阎圃的看法。
“两位将军也是沙场宿将,身边也有那么优秀的文士,为他们出谋划策……”阎圃想了想,“将军不如给他们个机会,让他们好好表现表现?”
要说大家都是成年人了,自己也不是他们的爹妈,不能什么时候都护着。
可不看着又担心,毕竟前脚赵云刚刚战败。
“既然将军担心,那么不妨设定一个期限?”阎圃想了想,“在某个时期,南下十天半个月,能打到什么情况,就打到什么情况。”
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,吕布这边,应该是打算安顿下来的。
就算不管他,今年也应该没事。
袁绍就相对窘迫一些,一下子少了那么多的地盘,这物资补给缺口很大,秋季必然要分出胜负。
正面太史慈和关羽在交战,这个时候张和从侧面突然发动奇袭,或许能有不错的效果。
“好主意!”张和真就没想到,还有限时活动这玩意。
以自己的能力,南下到前线最多一两天的时间。
到时候征战个四五天,再挥军北上即可。
顿了顿,看向阎圃问道:“德谋此番过来,可是要在幽州任职?”
“的确如此,朝廷任命下官为涿郡太守。”阎圃点头。
“顺便兼任一下我的军师怎么样,仅限于幽州之战?”张和询问。
“愿为将军效力!”阎圃当即应承下来。
不如说就涿郡现在的情况,没有张和的帮助,他要治理好这边反而不太容易。
果不其然,随着张和带着阎圃在涿县逛一圈,地方的豪族们也都认识这个新太守。
地方的豪族愿意配合,阎圃的工作自然就非常顺利,比他之前在汉中还要顺利。
只是阎圃也不敢怠慢,毕竟这里可是陛下的故乡。
把这里治理得好,那么政绩天然比其他地方多五分。
当然有好就有坏,若是这里经济变差,那么要承担的责任得翻倍!
这个情况,大概要持续到下一代皇帝登基为止。
毕竟下一代皇帝,大概已经觉得自己‘长安人’,对‘祖地’的印象已经没那么深刻。
到第三代皇帝登基,涿郡最多是帝乡,空有其名,实际和普通州郡没什么区别。
转眼间,秋季到来了……
中秋快乐!
求收藏,求推荐,求订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