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1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

正文卷

第161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

凌晨,李献本想多睡半个时辰,可到了时辰却幽幽醒来。

起床,练刀,洗漱,吃早饭。

一如往日。

唯一不同的是,文彦博在边上吟诗。

什么月黑雁飞高,单于夜遁逃。

“酸!”狄青吃的不爽快,觉得是被文彦博酸掉了胃口。

李献的胃口却不错,他细嚼慢咽,享受着食物的味道。

吃完早饭,外面来了内侍,肃然道。

“官家说,今日当大捷!”

文官可随军,乃至于可以监军。也可以在庙堂之高从政治、经济等角度去运筹帷幄,决定方向和力度。

也就是说,文官可以决策战略方向,但具体战术却不该由他们做主。

让一个从未领军的人去决定战术,那对于军队来说就是一场灾难。

“让他安心。”

李献站在院子中间伸手,王贺和范集为他披甲。

甲衣是太后赏赐,连同甲衣一起来的还有三匹好马。

宫中,赵祯走进了太后的寝宫,“大娘娘,今日我该披甲否?”

太后坐在床沿看着他,摇头,“除非你能令满朝文官俯首,否则不可披甲。”

赵祯叹道:“我家忌惮士大夫如此吗?”

“他们是家国的祸害,但他们也是帝王的帮手。没有他们,难道让那些大字不识的农人来治国?”

太后起身,“时辰可到了?”

罗崇勋说道:“还差些。”

“群臣该到了吧?”

“是。”

太后走出寝宫,看着朝阳在天边蓬勃而出,赞道:“生机勃勃。”

赵祯跟在侧面,二人缓缓走下台阶,身后内侍和宫女列队而行。

“当年太祖皇帝也曾想一统六合,横扫天下。可还未等他筹谋北征,这人就去了。所以,许多事只争朝夕。”

太后缓缓而行,裙摆却不见摆动,这是她当年学舞蹈练就的本事,“从大宋国势去看,老身并不想重拾兵戈,当下的局面也无需喊打喊杀。”

“北辽也疲了。”赵祯说道。

“那竖子说北辽最大的错误便是学了大宋用儒学治国,必然会随着大宋一起堕落。”太后笑的有些讥讽,“是啊!北辽堕落了。可依旧不是大宋能抗衡的强敌。”

赵祯说道:“大宋少骑兵。”

“就算有再多的骑兵也无用,根子坏了。”太后淡淡的道:“你读书多年,读史也多年,对此可有所得?”

这个问题对赵祯而言有些深了,他仔细想想,“若是重振禁军,必然会招致士大夫们的反对。可若是禁军糜烂,外敌……西北李氏必然会顺势发难,北辽就算是堕落了,可吃肉的本性还在。当北方与西北烽烟传来时,大宋危矣。”

“老身不去看这些,老身看的是兴亡轮回。你看前汉与前唐,都曾有过漫长太平岁月。于是文恬武嬉。用不了多久,弊端尽显。”

太后说道:“反者道之动,物极必反。太平之后必然是征伐,若文恬武嬉,便会沦为异族的奴隶。伱自己算算,从澶渊之盟到如今,大宋太平多少年了?”

“二十年了。”

“是啊!二十年了。”太后眯着眼,“汉唐皆有百年太平岁月,可百年后呢?”

“内乱,随后异族入侵。”

“百年后,那时老身尸骨已寒。”太后自嘲一笑,然后说道:“照着这般下去,文恬武嬉只是迟早之事。到了那时,老身在陵寝上看着江山板荡,看着无数百姓流离失所,在异族的铁蹄之下哀嚎,却无人伸手……”

“不要听那些腐儒说什么仁君仁君,那是士大夫们哄骗帝王的毒药。所谓仁君,必然是对士大夫宽容的帝王。可你对他们多宽容一分,大宋便会往地狱中多滑落一分。”太后止步看着赵祯,“要为儿孙开万世太平,这方是明君。”

“是。”赵祯止步行礼。

当他抬头时,太后大步走向前方,大门外,臣子们列队等候。

“恭迎太后!”

无数声音中,太后走出大门,凤目冷漠,恍若神祇。

……

“范遥说,昨日犒赏了琅琊军将士,他更是许诺,若是大胜定北军,酒肉不禁,赏赐丰厚。”

王澜山和王珣在宫城外等候。

“以利驱之,看似粗俗,可对于那些粗鄙武人却最是管用。”王珣负手而立,看着不远处列阵的侍卫们,笑道:“人样子。”

每个侍卫的身高几乎都差不多,且长的也颇为英俊,阵列整齐,猛地看去还颇为威武。

“花架子!”王澜山笑道,随即放低声音,“昨日定北军并未犒赏,吃的也是寻常。”

“眼线不是都被抓了吗?你如何知晓?”王珣问道。

“他们买通了一个送菜车队中的民夫,说饭菜和往日无异。范遥说,自己有后手,此战必胜。”

王珣有些意外,“这位巨子倒是让人猜不透啊!”

“希望今日他依旧保持自信。”王澜山露出了阴狠的一面。“令武人忠心耿耿,可不是喊几句话就够了。”

“记住,打蛇不死反受其害。”王珣眼中也多了冷意。

“墨学必须清理干净。”王澜山点头,“当初墨学刚冒出来时便该倾力下狠手,哎!”

“那时所谓的墨学,便是巨子一人,弟子两人,无数人喊打喊杀,不觉得古怪吗?”王珣莞尔。

王澜山说道:“狮子搏兔亦用全力!”

“来了。”王珣指指里面。

仪仗出城了,太后在马车中,官家拒绝了马车,坚持骑马,被群臣簇拥着出了宫城。

“琅琊军出发了。”有人到吕夷简身边低声道,“范遥说,一切尽在掌握。”

“嗯!”吕夷简微微点头,眼中波澜不惊,“定北军呢?”

“还未出发。”

“李献在等什么?”

李献在等消息。

范集急匆匆赶来,“那人招供出了指使者,说那人给了他一贯钱,令他在作料中下药,没说用处。”

“王贺!”

“郎君!”

“你带着一队军士去抓捕那人,随后拷打口供,及时传到校场!”

“是。”

李献看着他出去,举起手,“出发!”

身后沉默的定北军将士轰然而动。

“定北军出动了。”

沉默的阵列行进在大街上,无数人在两侧围观。

“太安静了些。”有人说道。

“是啊!”

可不知怎地,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压低了声音。

仿佛大声些便会触怒这支沉默的军队。

校场,琅琊军已经到了。

当太后和官家带着群臣出现时,范遥举起手挥舞。

三千将士高呼,“见过太后,见过官家!”

太后微微颔首,拾级而上。

赵祯眯眼多看了看,低声问,“如何?”

身后曹玮说道:“在汴京禁军中,可为精锐。”

他没说边军,赵祯也不问。

“定北军何在?”

太后和官家都到位了,定北军呢?

御史们眼中多了发现猎物的欢喜和嗜血,脑海中一篇弹劾奏疏渐渐成型。

“来了。”

有人指着远处的高耸枪林说道。

噗噗噗!

脚步声整齐的令人不禁讶然。

当第一排定北军军士列队出现时,王曾脱口而出,“好生齐整。”

噗噗噗!

整齐的整列步入校场,无需指挥,便在琅琊军右侧列阵。

当列阵结束后,高台上的人马上就分出了优劣。

“定北军三千人如一人,比琅琊军齐整。”

有人反唇相讥,“厮杀又不是看齐整,齐整齐整,死的也齐齐整整吗?”

李献带头行礼,“见过太后,见过官家!”

三千人行礼,声音轰然而至。

“见过太后,见过官家!”

连声音都比琅琊军齐整有力。

曹玮眯着眼,见王曾看过来,便微微点头,示意看着还行。

是骡子是马,还得拉出来溜溜。

今日是王钦若主持,他请示太后,太后点头,“可。”

王钦若走到高台边缘,说道:“今日以木制刀枪演武,不得蓄意伤人……”

几乎是同时,李献和范遥举起手。

范遥看了李献一眼,抢先说道:“刀枪无眼,若是限制太多,将士们必然束手束脚,那不是演武,是儿戏。”

王钦若回首看着太后。

太后点头。

“如此,可!”王钦若说道。

刀枪下发,范遥为麾下一半人选择长枪,另一半人选择了长刀。

“长枪在前,长刀在后,一旦取得突破,长刀手便快速突击。”

而对面的李献尽数为麾下选择了长枪。

若是可以,他更希望刀枪齐备。可木刀没有刀鞘,不好携带,故而只能选择一样。

“列阵!”

两军拉出来,隔着百余步对峙。

高台上,曹倚上前。

身后旗手举着大旗,这是信号。

曹倚看看两军,点头。

大旗猛地往下。

这是开始的信号。

与此同时,范遥喊道:“出击!”

长枪手们疾步向前。

范遥死死的盯住了对面的李献。

他在等李献的应对。

身边的悍将也在盯着对面,一旦定北军出手,他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给出自己的建议,供范遥参考。

对面,李献站立如松。

“狭路相逢勇者胜!”

他拔出木刀。

刀指前方。

高呼:

“定北军!”

三千长枪高举。

竖起如林!

“必胜!”

高呼声中,定北军出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