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6章 李献的后路

正文卷

第186章 李献的后路

钱财是谁的?

对于百姓来说,钱财从不是自己的。每年赋税之余能温饱,他们便会由衷欢呼盛世来临。

对于官吏而言,钱财也不是自己的。但他们可以巧立名目,上下其手,收受贿赂,把不属于自己的钱财收入囊中。

在某种程度上来说,朕即国家的帝王应当可以随意花用国财,比如说传闻中的酒池肉林,换了大宋帝王敢这般弄,御史的口水能把宫中淹没。

所以要想花钱,宫中就得想由头,由头正确,宰辅也不好阻拦。

比如说宫中年久失修,寝宫漏风,大晚上夜风吹的朕头痛。朕想弄点钱来修葺一番,谁敢阻拦?

上行下效,臣子也巧立名目,为自己,或是为自己所在的衙门弄钱。

这对于大伙儿来说属于潜规则,只要数目不大,御史都会睁只眼闭只眼。

但今日这个潜规则却被人打破了。

定远侯李献上了奏疏,请求把收支监管审核权放在三司。

一石激起千层浪。

“先生,您这是在捅马蜂窝。”文彦博蹲在厨房外面,很是愁苦,“人活着最大的乐趣便是花钱,您把这个乐趣给消除了,那些官员会把您恨之入骨。”

“他们有俸禄,宫中也有收入。”李献坐在另一侧,手中拿着个小碗喝鸡汤。

一口鸡汤顺着咽喉滑下去,温暖顺着流淌到了腹部,整个人精神一振。

“可这年头谁会只靠着俸禄活呢?据弟子所知,宰辅们若是没有官家每年赏赐的钱财绸缎,家中仆役就得缩减三成。三司若是掐死了这个口子,您让官家用私库赏赐臣子吗?”

“宽夫,这个大宋最大的问题就是,许多人把国当做是家。”李献讥诮的道:“我从家里拿些东西有错吗?对吧!上梁不正下梁歪,地方官吏也是如此。嘴里说要整顿吏治,自己却率先贪腐。”

“您是……”文彦博突然身体一震,“您这是在整顿吏治?”

商议新政时,李献说开局不可树敌太多,整顿吏治当缓缓。太后为此赞他知大局,识大体,可……

三司支出的口子一紧,多少官吏将失去上下其手的机会?

这不是整顿吏治是什么?

“杏花。”李献喝了一口鸡汤,觉得差些意思。

“哎!”杏花从厨房探头出来,一脸欢喜等着郎君指点。

“我说过了炖鸡只需放姜即可,你加了什么?”李献蹙眉问道。

“昨日买菜那边送了我香料,我放了一点点……”

“不好。”李献把喝完的小碗递给她,对文彦博说道:

“我对他们说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,可没人当回事。如此,我便演绎给他们看看。”

……

“他这是在整顿吏治!”太后看着奏疏,眼中多了恼意,然后莞尔,“他上次说的什么……温水煮青蛙的故事,那分明便是进言。老身没当回事,如今看来,年轻人恼了,便现身说法。”

赵祯眯着眼,“堵住收支的口子,许多官吏会失去发横财的机会。我想起来了,定远侯曾说,儒家喜用说教的形式来规范、规劝官吏,可人性本贪,若是规劝管用,何须用律法?”

他屈指弹了一下奏疏,“他说最好的法子,便是让他们无处可贪。三司口子一扎紧,便是从源头上堵住了漏洞。这是最大的漏洞……”

太后心中一松。虽说新政的决心是她下的,但新政一旦施行会引发什么后果她也不得而知。故而李献进言可做不可说,太后大悦。

拿三司开刀她斟酌了许久,仔细想来,除去三司便是吏治……最终还是三司。

李献一去三司就赶走了盐铁使张贞,引发震动。就在太后担心他继续拿人事做文章时,李献却调转枪口,冲着财政监管权下手。

这一步,甚妙!

太后见赵祯一脸纠结,就问道:“舍不得?”

“大娘娘,他这是让宫中自缚双手。”赵祯苦笑,“按我对他的了解,一旦拿到了监管审核之权,他定然会把宫中也归入其中。”

“这竖子是想让老身花点钱还得和三司使辩驳一番?”太后突然大笑。

赵祯却是苦笑,他自己每年花销就不小,以后亲政了更大。若三司那里堵住口子,他这个官家的日子也不好过。

“自古变法无不从上至下,勾践卧薪尝胆,这才有了逆袭吴国。秦国历代君王无不以横扫六合为己任,少贪欲,故而上下一心,成就大一统……”

太后走到殿外,只觉得胸中一畅。

“若是连自己的贪欲都无法控制,还奢谈什么革新?奢谈什么大志?”

太后回身,“此事,老身允了。”

太后这里过关,但朝中却群情激昂,许多人进言,说若是把审核权也下放给三司,三司的权力将会膨胀,比之宰辅也不差。

可三司使人称计相的事儿却被这些人选择性遗忘了。

太后召集宰辅们议事。

“三司本就总览天下事务泰半,若是给了他们审核大权,会不会过了?”吕夷简的言辞很温和。

而且看似立场不算偏激。

“吕相在担心什么?”王曾说道:“难道三司能把那些钱财收入私囊?或是说三司敢拒绝该支出的钱粮。”

三司不敢,这一点吕夷简知道,所有人都知晓。

监管和审核权力是很大,但这是规则,三司在规则内行使权力无可厚非。若是超越程序,帝王一声令下,三司顷刻间便会土崩瓦解。

“三司不是大军。”太后淡淡的道。

吕夷简微笑道:“三司可能行使好监管审核之权?”

三司内部分为多个部门,每个部门都有自己一套人马,从监管到审核。

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错,便会引出大问题。

议事结束,吕夷简回到值房,王珣在等他。

“太后支持此事,王曾赞同,王钦若不语便是默认,老夫独木难支。”吕夷简叹息,眉间多了疲态,“李献手握大义,谁能反对?”

国财该不该监管?

该不该审核?

该!

谁敢反对谁就是奸臣,就是贪官。

故而外界虽然有不少议论,但也只敢用‘三司执掌权力太过’这等借口来试图阻拦。

“是很难阻拦,不过,权力好拿,却不好使!”王珣微笑道:“严管收支是好事,可若是因三司严管导致耽误了大事,或是引发什么不测……吕相,闲人很多,让那些闲人盯着三司。”

“和老夫想到一块去了。”吕夷简点头,他生出了把王珣收为己用的念头,转念又觉得好笑。王珣乃大儒,怎肯为他幕僚?

“三司衙门太多,漏洞百出,老夫会令人盯着。”吕夷简说道。

“半月。”王珣说道:“有心算无心,定然能把此事拉下马!”

走出值房,外面阳光不错,王珣走着走着,突然一怔。

他觉得好像哪儿出错了。

是哪?

好像老夫错了!

监管,审核……错了吗?

好像没错,老夫应当赞同。

不,该为其摇旗呐喊。

可老夫……

可老夫却不得不反对,而且还得出谋划策搅黄此事。

老夫,错了吗?

王珣神色挣扎。

他站在那里,双拳紧握。

“王先生。”

一个官员路过,恭谨行礼。

一种莫名的气息从地面升起,仿佛托起了王珣的身躯。他觉得自己飘在半空中,整个人惬意极了。

“哦!”王珣颔首。

他乃大儒,满朝官员皆是儒家门徒。

慢慢的他觉得自己落在了地面。

他叹息一声,眸色坚定。

“老夫没错!”

阳光普照,王珣突然打个寒颤。

他裹紧了外袍,急匆匆走了。

前面便是李献和文彦博。

王珣有些失魂落魄的没发现他们,文彦博说道:“王珣和吕夷简交往过密。”

“此人像是一条毒蛇。”李献说道。

“先生,我不明白一事。”

“何事?”

“您这般大手笔得罪天下官吏,值当吗?当您在世时,那些官吏不敢报复,可您的儿孙呢?您就不担心……”

文彦博鼓起勇气。“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一扫六合的根基,可最终却被车裂。”

“担心后续?”李献莞尔,突然一挑眉,一股子文彦博不熟悉的气息令他一怔。

“我对大宋有感情。我曾做过一个噩梦,在梦中汴京沦为异族的跑马场,无数人沦为奴隶,妇孺被凌辱,男人被屠戮……我曾想过坐视。”

李献笑道:“我曾想过去南方,如此可保儿孙百年无虞。至于百年后,让他们出海就是了。主意已定,可最终人算不如天算,却被羁绊住了。”

“宽夫,人活着总得要做些什么,留下些什么。”李献说道:“我喜欢清晨时老鸦巷的鸡鸣狗叫,那些家长里短。我喜欢汴京的烟火气,所以,我想保住它,保住这个大宋。”

“至于以后……”

李献说道:“天下之大,我何处不可去?”

“西北?”文彦博猛地想到了端献族。先生虽然回了汴京,可与端献族的联系却从未断过。他还曾暗地里取笑先生对那位女族长有情。

可如今看来,端献族分明是先生为自己准备的后路之一。

“我想帮他们一把,那便帮一把。”李献说道:“当我想走时,宽夫,这个大宋无人能阻拦!”

李献一振衣袍,“谁都不行!”